丰台首个首蔡精品超市落户六里桥街道
丰台首个首蔡精品超市落户六里桥街道
丰台首个首蔡精品超市落户六里桥街道
来源:7月2日(rì)《新华每日电讯》
作者: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素玉 乌梦达(wūmèngdá) 王君璐(wángjūnlù) 鲁畅 赵旭 丁静
“大城市病”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系统性挑战。当人口高度向大城市聚集,城市规模(guīmó)过度扩张超出资源(zīyuán)、环境、管理承载能力,各种(gèzhǒng)问题接踵而来:资源挤兑、交通拥堵、空气污染……
北京(běijīng)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,也同样面临“大城市病”的困扰,海外舆论曾认为“几十年也不会(búhuì)好转”。
然而,近10余年来,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规划(guīhuà)建设和城市治理等(děng)方面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,探索出了有效(yǒuxiào)破解“大城市病”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方法。对于北京的变化,市民有明显体感(tǐgǎn),数据也有切实反映:
——在优化功能的基础上,人口得到合理(hélǐ)疏解(shūjiě)。目前,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%;
——空气质量明显好转,蓝天(tiān)变多(biànduō)了。2024年PM2.5年均浓度30.5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下降65.9%,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“北京奇迹”;空气质量优良(yōuliáng)天数(tiānshù)为290天,与2013年相比增加114天;
——绿化面积扩大。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实施以来,新增造林面积1633平方公里(píngfānggōnglǐ),相当于增加245个奥森公园(gōngyuán);
——交通拥堵大大缓解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%,高峰(gāofēng)时段平均(píngjūn)道路交通指数持续下降;
西班牙《日报》评价,北京城市发展具有远见(yuǎnjiàn),“很少有城市能在如此短的(de)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”。
城市(chéngshì)“摊大饼”扩张,如何改变?
人们常用“摊大饼”来比喻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。它以原有中心城区(chéngqū)为“圆心”,像摊开一张面饼一样,不断由内向(nèixiàng)外扩张。在这种(zhèzhǒng)模式下,城市核心区往往(wǎngwǎng)高度集中就业岗位、行政资源以及商业服务等重要功能,郊区则往往沦为“睡城”。
中国科学院2017年发布(fābù)的卫星图像显示,北京城中心(zhōngxīn)建成区近40年扩大了(le)约6倍。各种功能不断在城市中心区域叠加,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。
曾经位于西二环附近(fùjìn)的(de)动物园批发市场是一个典型(diǎnxíng)例子。多个服装批发市场在此聚集,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5万人次,吆喝声此起彼伏,“进货的”摩肩接踵。
表面看,这类大型批发市场聚集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,形成了一定的(de)商业繁荣(fánróng)。但从深层次看,这种规划(guīhuà)不仅(bùjǐn)造成周边交通常年严重拥堵,而且存在大量治安、消防风险,带来一系列治理难题,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。
城市“摊大饼”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病日益暴露,需要(xūyào)以“精明增长”理念推动城市业态、功能(gōngnéng)、品质提升。
2014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,为北京指明发展方向。北京牢牢抓住(zhuāzhù)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“牛鼻子”,跳出“一城一地”视野,从京津冀协同(xiétóng)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(bòhuà)未来。
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,总书记明确了首都(dōu)北京“四个中心”的城市(chéngshì)战略定位——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(guójìjiāowǎng)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提出(tíchū)北京要“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”的战略目标,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“要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(fāngxiàng),稳扎稳打、久久为功,一茬接着(jiēzhe)一茬干。”尹力说。
2017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复北京新版城市(chéngshì)总体规划,确定人口总量上限、生态控制线、城市开发边界(biānjiè)“三条红线(hóngxiàn)”。北京成为全国首个以“减量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超大城市。
“减量(jiǎnliàng)不是全面收缩,而是优化(yōuhuà)调整(tiáozhěng)。中心城区做减法,平原地区做加法,京津冀区域协同,实行差异化发展。”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石晓冬说。
摒弃“摊大饼”,是提升城市综合(zōnghé)承载力和宜居性的关键(guānjiàn)。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(zǒngtǐguīhuà)更强调集约紧凑、多中心、组团式发展(fāzhǎn),把着力点放在控制城市开发边界、内部挖潜旧城更新、发展副中心疏解中心城区压力等方面。
10年间,北京(běijīng)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,城乡建设用地(yòngdì)减量150平方公里。
北京城市副(fù)中心五河(wǔhé)交汇,蓝绿交织、生机勃发。白继开(báijìkāi)摄 近3.3万工作人员在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核心地带办公;望京、丽泽等新就业中心快速崛起……北京从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发展转型。
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,建设提升(tíshēng)便民服务网点7700多个……北京“腾笼(ténglóng)换鸟”,将宝贵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补齐(bǔqí)民生短板、发展高精尖产业、建设“四个中心”功能等关键领域。
二环内(nèi)菜市口地铁站附近(jìn),原本规划建设产业园的黄金(huángjīn)地块,变身4.4公顷的广阳谷城市森林,近80种乔灌木营造出高低错落(cuòluò)的“近自然”生态。“家门口多了个‘天然氧吧’,心里特高兴。”遛弯的李大爷说。
2025年6月9日拍摄(shè)的广(guǎng)阳谷城市森林。 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“见缝插绿、疏解(shūjiě)建绿”,北京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,“抢出”绿地造“森林”。全市现有1100多个(gè)公园,超九成居民能够便利享受“出门见绿”的生态福祉;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实施以来,新增造林面积(miànjī)1633平方公里,相当于增加245个奥森公园。北京成为各国首都(shǒudū)中少有的全域森林城市。
2015年,“动批”商户开始(kāishǐ)迁至廊坊、保定等地,助力河北打造现代商贸(shāngmào)物流基地(jīdì)。如今,“动批”所在的北展地区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(shìfànqū),汇集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266家,注册资本金超过1400亿元。
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,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变得更“酷”。今年3月,挂着“智愿者”证件的天工、夸父等国产人形机器人在中关村论坛(lùntán)年会现场闲庭信步;4月,全球首次(shǒucì)“人机共(gòng)跑”半程马拉松在亦庄开赛,机器人与(yǔ)人类同时起跑;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在“鸟巢”和“冰丝带”举办……
过去10年,北京新设科技型(kējìxíng)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(de)日均146家提高到日均超300家,相当于每(měi)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诞生。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、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,人均GDP、全员(quányuán)劳动生产率、万元GDP能耗水耗等(děng)多项指标均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。
北京的“减”,换来京津冀的“增”。三地经济总量连(lián)跨6个万亿元台阶,达(dá)11.5万亿元。
北京对周边地区发展的(de)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(míngxiǎnzēngqiáng)。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(nián)的71.2亿元增长至(zhì)2024年的843.7亿元,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.2%、5.1%和5.4%,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京津冀还建立(jiànlì)成果转化、科技服务等14个创新平台,确定了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(lián)汽车等为代表的“六链五群”。
以小米(xiǎomǐ)汽车为例(wèilì),其零配件22%来自津冀两地。“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生态的带动作用很大,一个汽车工厂能带动5至6倍的周边产业。”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(léijūn)说。
“减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,是实施创新(chuàngxīn)驱动和高质量发展。”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,北京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带动(dàidòng)更多超大城市走上新的发展道路(dàolù)。
西班牙(xībānyá)《日报》2024年底的(de)文章(wénzhāng)这样评价:“特大区域或城市群寻求在经济、政治和(hé)劳动力方面的联合(liánhé),以实现协同增效。这是应对发展挑战的一种办法,既保留了就近的便利,又减轻了拥堵的弊端……一个包括北京、天津和河北在内,拥有上亿居民,被称作‘京津冀’的城市群已经形成。”
规划“看上去很美(měi)”,如何落地?
“规划停留在(zài)‘纸上画画、墙上挂挂’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,我们需要科学(kēxué)部署,更需要刚性执行(zhíxíng)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说。
2014年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,北京当即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,并依托新总体规划搭建(dājiàn)起首都规划体系的(de)“四梁(sìliáng)八柱”。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首都治理全过程——建立由中央直接领导的首都规划体系,先后成立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(wěiyuánhuì)、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等,拧成一股绳(níngchéngyīgǔshéng)抓落实。
每一项重大规划的编制(biānzhì),北京都慎之又慎,广泛征求社会(shèhuì)各方意见,充分论证最终形成决策。例如,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近3年,对核心区约200万(wàn)常住人口、3.6万宗各类权属的土地(tǔdì),甚至1万多棵古树,开展深入分析研究,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。
“北京有很多中央单位和部队,规划落实(luòshí)需要统筹各方。”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介绍,首都规划上升为中央事权(shìquán)后(hòu),规划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,各方都得在首都规划建设(jiànshè)委员会框架下行事,“很多以前管不住的事现在能管住了。”
“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‘法定蓝图’。”北京国际(guójì)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(liányù)明说,从规划引领到政策支撑,北京不断探索和创新(chuàngxīn)城市更新(chéngshìgēngxīn)模式,通过“空间重构—功能优化—制度创新”三位一体破解“大城市病”。
2025年6月3日,经过城市(chéngshì)更新改造(gēngxīngǎizào)后的北京西城区白塔寺街区一景。 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“精雕”城市面貌,“细绣”城市空间(kōngjiān),北京一步步将蓝图变为实景。在首都功能核心区,社稷坛、太庙、皇史宬等重点文物腾退,“左祖右社”风采(fēngcǎi)再现。承载老北京历史文脉的平房片区(piànqū)实施申请式退租,打造出法源寺片区、白塔寺片区等兼具城市记忆与(yǔ)现代活力的更新样本。
“北京不仅美化了亦古亦今(gǔyìjīn)的城市风貌,也探索了超大城市治理新实践,人民群众(qúnzhòng)的幸福感洋溢(yángyì)街巷和院落。”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李琳说。
今年5月25日,位于(wèiyú)西城区(xīchéngqū)骡马市大街的大吉巷开业第一天就火了,20万人来到这个“四合院商圈”打卡,社交媒体被老建筑和(hé)现代商业和谐(héxié)共生的照片刷屏:影壁、雕花门头、独具一格的合院式街区,还有满足老百姓吃喝玩乐需求的150多个特色品牌。
市民游客在(zài)北京(běijīng)中海大吉巷街区游览。受访者供图 康有为故居、《每周(měizhōu)评论》旧址……拥有众多(zhòngduō)历史建筑的大吉巷经过9年修缮,工匠们用(yòng)老砖旧瓦复原四合院,让文保建筑“修旧如旧”,地下(dìxià)空间则被开发为商业综合体。经过巧妙“辗转腾挪”式的空间设计,项目还“挤”出1.2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,配备篮球场等体育设施,供“老人晒太阳、孩童玩耍嬉戏”。
“西城区自古就是商贾(shānggǔ)云集之地(zhīdì),历史文化遗存更是星罗棋布。核心区的城市更新,要让(ràng)现代产业与胡同烟火共生,让历史文脉与品质生活共融。”西城区区长郅海杰说。
南非独立在(zài)线新闻网站最近发表文章评价:“在北京,规划不是官僚行为,而是对子孙后代的道德(dàodé)义务”“北京精心管理的公共空间,重点(zhòngdiǎn)不在于以最快(zuìkuài)的速度做事,而在于把事情做对——精准,而且目标明确”。
“告别‘无边界的城市’,整合‘相互打架(dǎjià)’的建设项目,规划(guīhuà)发挥重要作用,党建引领是一张蓝图绘(huì)到底的根本保障。”北京市市长殷勇介绍,北京坚持一年一体检、五年一评估,确保规划远景变成(biànchéng)现实实景。
空气污染、交通拥堵、垃圾围城(wéichéng)等生活环境难题,如何化解?
北京市民邹毅是一名“蓝天摄影师”,他(tā)坚持每天拍摄天空的照片。“2013年时几乎每周都有几天灰蒙蒙(huīmēngméng)。”他说。
2013年,全国大部分城市PM2.5监测系统开始试运行。“爆表”成了高频词,N95口罩紧俏。海外舆论曾悲观预测(yùcè),空气污染是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(tōngbìng),北京(běijīng)也不会例外。
北京(běijīng)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,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“蓝天(lántiān)保卫战”。
2013年,北京(běijīng)实施(shíshī)清洁空气行动计划,从燃煤、机动车、工业和扬尘四方面入手治污减排;2018年开始,把治理重点聚焦移动源、扬尘源等更(gèng)精细的领域,同时(tóngshí)携手天津、河北合力治污、联动执法。
“当时全市开大会,市领导、各委办局纷纷签署(qiānshǔ)责任书,誓要打赢这场攻坚战。”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说(shuō)。
10多年过去,北京实现(shíxiàn)了(le)从“繁星无影”到“蓝天常在”的转变:2024年PM2.5年均浓度(nóngdù)30.5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下降了65.9%,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“北京奇迹”。
“以前拍蓝天(lántiān)要靠(kào)运气,现在随手一拍都是明信片。”北京市民谢先生说。
继过去4年PM2.5年均浓度持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后,北京今年开始实施(shíshī)“0.1微克”行动,减排的触角伸得更深(gēngshēn)、更细:先进技术手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,卫星遥感锁定污染源头,PM2.5高密度监测设备对污染物实时(shíshí)监控(jiānkòng),争取将问题化解(huàjiě)在萌芽状态。
“大气污染治理(zhìlǐ)难度继续加大,空气质量改善速度趋缓,每1微克(wēikè),甚至0.1微克的改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”谢金开说。
这是2024年6月25日拍摄的(de)北京天坛公园。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抬头看天,低头看路。很多北京市民发现,逐渐(zhújiàn)好转的,还有北京的出行环境(huánjìng)。
北京市政协2010年的(de)(de)报告显示,北京每天堵车时间由2008年的3.5小时增至5小时,当时(dāngshí)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足40%。如今,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%,在年均增长10万辆机动车的背景下,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(zhǐshù)持续下降。
出行状况改善得益于综合治理。北京构建以(yǐ)轨道交通为骨干、地面公交为支撑、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。现有地铁里程879公里,市郊(shìjiāo)铁路365公里,线网(xiànwǎng)规模全国第一。
针对重要节点、堵点治理,北京“一点一策”精准发力(fālì)。
京港澳高速杜家坎段被市民吐槽为(wèi)“堵家坎”,缓堵综合治理后,拥堵路段平均通行时间(shíjiān)缩短了21分钟。
以科技赋能提升(tíshēng)出行效率是又一重要经验。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,交通信号灯过去一年人为调一两次,现在单路口(lùkǒu)平均每日优化135次,交通流量(jiāotōngliúliàng)增加20%的情况下,车速平均提升15%。
在路上跑(pǎo)的老司机常感叹:“运气真好,连着好几个绿灯!”“好运气”背后,是北京1万多个路口(lùkǒu)的交通信号灯实现联网(liánwǎng),根据车流量实时灵活调整。
“垃圾围城”是很多城市的心头之患(zhīhuàn),也曾是不少(bùshǎo)北京市民诟病的热点话题。
北京市城市管理(guǎnlǐ)委员会副(fù)主任李如刚介绍,北京日均产生生活垃圾2.17万吨,过去(guòqù)基本都被填埋处理。随着垃圾分类、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,现在(xiànzài)北京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3.1万吨,环卫部门(bùmén)可以把过去填埋的垃圾清理出来进行无害化处置,以消除潜在污染风险。
殷勇举例说:“全市现有垃圾桶(lājītǒng)(lājītǒng)站57000多个,居民反映垃圾桶站地面有油污,我们就在下面(xiàmiàn)加塑料垫方便清扫。居民反映厨余垃圾破袋麻烦、味道(wèidào)大,我们就在后端场站传送带上增加自动破袋装置,居民配合度大大提高(dàdàtígāo)。解决‘大城市病’,就要从这样的一点一滴着手。”
极端天气等(děng)城市挑战加剧,如何应对?
极端天气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城市(chéngshì)安全。
最大(zuìdà)阵风14级,2300余棵树木倒伏,折枝6500多处——今年(jīnnián)4月11日至13日,北京出现极端大风天气。然而大风期间,城市运行平稳(píngwěn)有序,没有人员伤亡。
北京市应急(yìngjí)管理局预案处副处长王新华介绍,针对极端天气,北京有一套完善(wánshàn)的应急处置(chǔzhì)体系。根据《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》,哪些部门需要(xūyào)参与、各自如何负责,都有明确规定。对于预案中没有规定的特殊情形,相关部门将结合实际研究决策、科学应对。
2025年(nián)4月12日,市政工程应急车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附近(fùjìn)待命,以应对极端大风天气可能带来(dàilái)的影响。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4月这次大风期间,北京市交通部门(bùmén)停驶221条涉山区线路(xiànlù),停运15条地面高架线路区段。北京城管部门组织电力、燃气、热力等企业加强设备设施(shèshī)巡查,防范树木倒伏等次生灾害损坏电气热设施设备。北京园林部门对4800余株风险树木进行了加固、修剪。市、区两级应急力量(lìliàng)全时在岗备勤,全力保障城市运行……
北京贯彻落实(guànchèluòshí)总书记“打造宜居、韧性(rènxìng)、智慧城市”要求,持续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,成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(nàrù)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。
近年来,北京(běijīng)下大力气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(yùnxíng),更新改造1828公里“带病(dàibìng)运行”燃气管道(dào),更新改造59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。组织气象、电力(diànlì)、燃气、热力等部门和(hé)企业,建立热、电、气联调联供工作机制,开展地下管网更新改造,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。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地下管线完成感知设备布设,供电可靠率达99.99%以上。
建设面向未来的宜居城市(chéngshì),智慧城市建设是基础。北京不断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,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依托“七通一平”等技术手段,大到(dàdào)建筑、小到井盖,都有全市统一的“城市码”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,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(wěiyuánhuì)开展“实景三维北京”搭建,在生态(shēngtài)保护修复、政府应急决策等多领域(lǐngyù)得到应用。
“超大城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,不断提高韧性水平。”清华大学(qīnghuádàxué)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说,超大城市是一个“复杂巨系统”,极端天气、突发事件检验城市应急水平、抗压能力。科技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,为城市应对(yìngduì)治理挑战提供(tígōng)了有效(yǒuxiào)的工具和解决方案。
北京启动智慧(zhìhuì)城市场景创新开放工作(gōngzuò)以来(yǐlái),形成了多项国内首创场景成果,城市运行效率大幅提升。市区两级98%以上政务服务事项通过“京通”实现“一网通办”。近(jìn)50万政务人员通过“京办”线上办公、及时响应。“京智”赋能日常运行和应急指挥,“一网慧治”辅助(fǔzhù)科学决策。
北京还持续强化社会、公众的自然灾害(zìránzāihài)风险防范(fángfàn)和应对意识,全市每年发动应急志愿者(zhìyuànzhě)20余万人次,直接服务社会公众超过100万人次。
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多元,如何(rúhé)响应?
2023年7月底到8月初,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。从北京西南山区房山落坡岭(luòpōlǐng)拨出(bōchū)的第一个求救电话,就是打给12345的。
12345是各地城市的政务服务(fúwù)热线电话。在北京,“12345,有事找政府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(érshì)北京市民可靠的求助渠道。
在12345话务大厅,1700多名工作人员7×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。2019年(nián)以来,热线受理群众(qúnzhòng)和企业反映1.6亿件,一大批群众急难愁(chóu)盼问题得到高效解决。
几年前,位于二环以内的(de)金融街广场,舞蹈队每到傍晚就翩翩起舞。但对马路(mǎlù)对面小区的居民来说,欢快的音乐成了(le)扰民噪音。居民周女士说:“家里换上双层玻璃都不好使,只好求助(qiúzhù)12345。”金融街街道(jiēdào)接诉即办,引入“智慧舞场系统”,安装6套“定向音箱”,将声音控制在环保值范围内。
“一流城市(chéngshì)要(yào)有一流治理,北京探索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”连玉明说。
2025年5月5日拍摄的北京市“12345”市民服务(fúwù)热线服务中心。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,北京市开展接诉即办改革,撬动(qiàodòng)了一场超大(chāodà)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。
——整合64条政务热线,一号响应,全面接诉,精准派单。将343个街乡镇(xiāngzhèn)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、公共服务企业(qǐyè)、电商物流快递(kuàidì)企业纳入派单范畴,根据轻重缓急分级办理。
——基于1.6亿次来电信息构建(gòujiàn)数据底座,建立“日报告(bàogào)、周分析、月通报”机制,形成“城市体检报告”,提升城市风险(fēngxiǎn)预警感知能力。
——在上一(yī)年度诉求大数据基础上,“算出(chū)”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、治理堵点,建立“每月一题”机制。5年来,老楼加装电梯、房产证办理难等(děng)70余个(yúgè)高频共性难题纳入专项治理,完成1800余项任务。
停车难(tíngchēnán)是大城市里老旧小区居民普遍的一块“心病”。
海淀街道小南庄小区是典型(diǎnxíng)的多产权老旧(lǎojiù)小区,800多户居民、500多台车辆,但只有(zhǐyǒu)200多个停车位,矛盾日益突出,居民对改善停车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“通过反复(fǎnfù)协商,居民(jūmín)成立停车自治(zìzhì)管理委员会,清理僵尸车辆,重新(chóngxīn)施划车位,新增车位33个。”小南庄社区党委书记柳春英介绍,自管会还通过与周边商务楼宇建立错时共享机制、办理路侧停车认证等方式,新增车位近百个。
这是海淀区(hǎidiànqū)深化接诉即办改革,探索“大家商量着办”为民服务机制的生动(shēngdòng)案例。
“面对每年上百万件群众诉求,如何让接诉(jiēsù)即办既(jì)降量又提质(tízhì)?需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下沉资源、力量、政策为基层赋能,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出办法、出智慧、出共识。”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说。
群众的(de)聪明才智成为(chéngwéi)首都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。“朝阳群众”“西城大妈”“东城社工”……首都市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有序(yǒuxù)参与基层治理,探索形成了“社区(shèqū)治理合伙人”“四民工作法”“老街坊议事会”等一批民主协商、民主议事品牌。
广大市民成为治理问题(wèntí)的(de)发起者、治理过程的参与者、治理成效的获益者、治理程序的监督者。
“城市治理好不好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”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主任姚磊(yáolěi)介绍(jièshào),接诉即办建立“响应率”“解决率”“满意率”评价体系,让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对政府(zhèngfǔ)部门“好差评”权力,群众评价成为(chéngwéi)持续改进政府工作的动力。
“社会民意对各级党政部门(dǎngzhèngbùmén)的监督更加直接,有助于打造有为政府、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。同时,北京对群众诉求办理(bànlǐ)不作为、慢作为、假(jiǎ)作为现象开展监督检查,确保了(le)人民群众‘全过程’的民主监督。”李文钊说。
这一宝贵经验,如今以(yǐ)制度方式固定下来。
2021年,《北京市接诉即办(bàn)工作条例》正式颁布实施,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上升(shàngshēng)为法规条款,把为民服务固化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法定职责,基层(jīcéng)治理制度化、规范化(guīfànhuà)水平大幅提升。
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、市政务服务和数据(shùjù)管理局局长沈彬华(shěnbīnhuá)认为,接诉即办构建了全民参与、全程覆盖的治理新格局,是“让(ràng)人民来监督政府”和“不断推进党(dǎng)的自我革命”的有机结合,传承和发展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推广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(bào)到、接诉即办”等基层(jīcéng)管理机制经验。北京实践成为(chéngwéi)全国各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良方。
“北京实践深刻践行(jiànxíng)总书记‘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’的(de)思想,把人民性体现到治理(zhìlǐ)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这是北京破解‘大城市病’的关键。”尹力说,要不断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,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、更舒心(shūxīn)、更美好。


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